本文节选自Jessica“金钱丰盛”课程讲义
为玖灵社群固定课程
每周日下午15:00,预计进行24周,
当前是第15周节选
戳链接,加入玖灵·新纪元社群
期待你我结缘
关键点:
1、 一切法则的运行都是为让你我得到益处
2、 我们所遭遇的任何经历与际遇都对我们有所帮助
3、 我们所能得到的力量与我们付出的努力成正比
4、 有意识地依循各种自然律行事能得到最大的喜乐
01
一切法则,都是为了让我们得到益处而设计。即使是所谓的因果法则,也是为了让我们得到益处,它不是宇宙为了惩罚人类而设计的东西。很多人对因果业力法则有误解,有的人是压根不信这回事,不信人有轮回,不信人有什么因果业力。而有的人又过于害怕业力,误以为业力就是在受惩罚,于是把自己所遭遇的悲惨、困难、考验完全归咎于业力使然,放弃自己的力量和意志。
业力法则只是维持宇宙平衡的一种方式,业力并不一定都是坏的,也有好的,当某人人生顺遂发达时,也是业力使然。宇宙藉由「业力法则」才能维持平衡,且这种平衡是不断在变动状态的平衡。每一秒的「善念」或是「恶念」都会导致下一秒与之相匹配的业力形成。与其带着恐惧感去承接业力法则,不如带着敬畏感去承接,这样我们就会时刻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
与其认为业力法则是在进行惩罚,不如认为业力法则是在进行纠错。俗话说,不撞南墙不回头,撞到南墙为什么就会回头了?因为头会痛,那么,墙是为了要惩罚你才让你痛的吗?不是,只是这个痛,能告诉你,你走这条路是错的。犯了错的人,因循业力法则之后,终于知道自己错了,从而改正,最后是不是为了我们得到益处?没错,就是如此而已。
02
这一段提到了寂静。作者说,所有伟大的永恒力量,都运行于一种宏伟庄严的寂静之中。所以,为什么我们从第一周的练习就是开始练习静止?为什么每周的练习都是在冥想静坐状态之下?因为那伟大力量,就在这宁静之中。很多修行人都进入过禅定的至乐,在杰克·康菲尔德的著作《狂喜之后》曾描述过西方一位禅修大师的开悟体验:
“所有的挣扎都止息了,我的心灵变得光芒四射,洋溢着幸福,像天空般辽阔,内心充满一股甜美至乐的自由和觉悟。我像尊菩萨,能够轻松自在长时间地静坐,感觉自己被这整个宇宙所环绕和保护。我安住在一个无尽宁静和难以言传的喜悦的世界中。
生命的伟大真理是如此清晰——贪婪的本质正是人间苦难的原因;由于我们执着这个渺小的自我感,这谬误的自我,于是表现得像个心胸狭窄的地主,毕生精力就围绕在琐事上争论不休。我为人类那些微不足道的悲伤哭泣起来。接下来好几个小时我忍不住一直微笑,后来干脆纵声大笑。我看清楚原来这一切是多么完美,只要我们敞开心灵如实地观照,那么每一个瞬间都是开悟。
接连好几天我安住于这永恒宁静中,我的身体飘浮,心识一片虚空。有时我醒转且清明,并感受到爱与喜悦的波流不断流贯我的意识,然后内在便不断涌现清澈的体悟。我看清楚了世人视为因果业力的作用力,是如何以各种形式在生命之流中开展,也明白所谓精神上离弃的看法是多么荒谬可笑,因为它要人们放弃凡俗的生活与生命中的各种乐趣。事实上,涅槃是既开放又充满喜悦的,它比我们所追求的那些微不足道的喜悦要重要得多。我们要做的不是弃绝世界,而是应该拥抱世界,尽情生活。”从这位禅师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通过禅坐与这宏伟庄严的寂静近距离亲密接触之后感受到无上的喜悦与喜乐。
然而,这本书相当绝妙的地方是,没有只满足于展示禅师禅坐开悟的至乐瞬间,而是继续追根究底,追根究底就是继续追踪此人的生活,结果依然以禅师自己的口吻描述:
“几个月之后,所有悟道的狂喜都化为沮丧之情,连我的工作也出现严重错误。我跟小孩及家人的相处也不断出状况。噢,我的教学情形还不错。我讲得课很精彩,但你若问我太太,她就会告诉你我变得愈来愈暴躁和没耐心。我了解这份伟大的灵性洞见是真理,它存在于人生表象之下,但我也明白生命没有因悟道而产生任何改变。老实说,我的心智和个性跟以前几无差异,我的感官知觉也一如往昔,或许反而更糟了,因为如今我的感官更敏锐。
虽然我得以体验这些宇宙大奥秘,但我仍须仰赖心理治疗来协助我弄清楚日常生活中所犯的一些错误,并记取凡人生活的各种教训。“这个故事打破了人们误以为智慧会随着开悟而来,之后世事便能顺其自然。实际上,我们更多看到的情形,用书中的话来说,那就是,“情人经过甜蜜的热恋后,会进入婚姻过起平实的生活;选举的激情过后,就得面临执政的艰难考验。在体验天人合一的悟道狂喜之后,还得烧柴洗衣。”
从禅师的故事里我们领悟到,我们的修行,不是只追求某一次的开悟或狂喜,而是不断在日常生活中调频自己,日常进行静心冥想,让我们的身体回归到一种自然的节奏韵律里,你身体的节律稳定了,你自然就会是健康的,不论是身体的健康,还是心灵的健康。与那力量频率一致,谁都可以,无关乎你的世俗角色怎样,当你的内心时常是平静与喜乐的,那么,你就正和那伟大永恒的力量在一起。
03
好,疑问来了?与平静喜乐相反的那些困难、障碍与不协调,是从哪里来的?作者说,是因为我们不愿将自己已不再需要的事物给出去,或是拒绝收下自己需要的事物造成的。前面的不愿给出去,这个好理解,比如已经不爱自己的人,非要死死抓住,希望对方回头再继续爱自己,然而却在这个死不放手的过程里制造了非常多的眼泪和自我伤害。后面的不接受,可能不是太好理解。
我认为,这个拒绝是拒绝自己头脑小我不想要的事物,即使它们是我们需要的,譬如前面谈到的考验,危机,挑战。还有的人会抗拒自己的原生家庭,可是无论我们有一个怎样的原生家庭,都是我们灵魂的选择。这个环境,这对父母,为我们灵魂今生来体验、来学习做好了绝对完美的配置,它是不是自己灵魂需要的事物?是的。所以,给出不需要的,接受需要的,我们都要欣然为之。这也是一种非常宽广意义的臣服与接纳。